为传播校友事迹, 传承外院精神,校友工作办公室将深入采访各行各业的优秀外院校友,通过聆听校友们的讲述,回顾学院发展的点点滴滴,记录校友们青葱的校园记忆,分享校友们在各行各业的经历与感悟,与校友们共同祝福交大外院,共同传承“交古通今,学贯中西”之精神,许下未来之约。专访传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校友会及学院官网、学院公众号和学院微信群。
校友介绍:
范武邱,男,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05届博士校友,现任中南大学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教授,博士生导师, 《外语与翻译》执行主编, 湖南省翻译研究基地主任,中南大学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副院长。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出版著(译、编)作20余部;在Babel, Wile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省社科基金4项,其中重点1项。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特殊用途英语。
主要教学科研工作简历:
1989.7-1991.8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天津公司 从事口笔译工作
1991.9-1994.4 长沙铁道学院外语系 攻读硕士学位
1994.5-今 中南大学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 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02.9-2005.11 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 攻读博士学位,在读期间获评正高职称。
2006. 3 获博士学位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07.4-2007.1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学
采访内容:
问:为什么选择在交大外院读博?她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在踏入交大这所校园之前,您对她有着怎样的憧憬?
范:交大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高校,进入交大学习一直是我的梦想,非常感谢母校给了我圆梦的机会。交大以前有科技英语系,我大学毕业后在公司里从事过一些科技翻译工作,硕士阶段主要是从事科技翻译研究,我觉得交大是我攻读博士学位的理想高校。在踏入交大这所校园之前,总觉得这所理工科名校非常神秘,那里大师云集。我希望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刻苦学习,实现人生梦想。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就被美丽大气的校园深深吸引,尤其是大鹏展翅的雕塑让人心潮澎湃。
问:请简要回顾下您在交大外院三年的求学生涯,当年您选择走上学术道路的初心是什么?在交大的这段求学经历对您有着怎样的影响?
范:去交大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接触学术前沿,领略大师风采,全方位提高自己。我刚进校时师从周国强教授,周老师非常和蔼,学习上有求必应,生活上无比关心。虽然周老师已驾鹤西行,但作为学生真的从心底深深怀念他。读了一个学期以后,考虑到专业方向更加匹配,我有幸成了毛荣贵教授的学生。毛老师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潜心学术,真的是手把手地教我,一字一字地帮我改论文。他当初在主编《科技英语学习》(现更名为《当代外语研究》),他让我参与部分校对工作,对我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为我后来负责刊物编辑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当时交大博士毕业对论文发表层次和数量有要求,刚开始我们压力也比较大,但后来发现只要自己放松心态,慢慢钻研学术和打磨论文,虚心接受导师指导,也没有那么难,相反能让自己得到更快的提高。我们发现当时能从交大毕业,回原单位基本能评上高级职称。毕业后我们又回了母校几次,跟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当初相对高一点的要求,对我们后来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问:现在交大校园里博士阶段的交换交流项目、学术会议纷繁多彩,层出不穷的跨学科合作甚至是跨学院间科研合作的选择也让人应接不暇,但是每位同学的精力是有限的,您认为在当下就业环境内,是应该在读博时期集中精力在精进本专业学业、专注磨炼本专业科研能力,还是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交出一份绚丽的学术交流及学生干部经历满满的履历书更能应对多变的就业形势呢?
范:我个人认为,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是必要的,否则无法接触学术前沿,因为做学术既要知道人家做过什么,更要知道人家没有做过什么。至于跨学科和跨学院合作,这也是一种流行趋势。考虑到国际发表,从跨学科拓展更容易被外刊接受。如您所说,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考虑到目前外语专业博士就业几乎没有压力,我个人认为在没有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应该潜心学术,精进本专业学业、专注磨炼本专业科研能力。因为任何专业你学好了精通了就是好专业,就有高人一等的能力,也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其实,对于博士生来说,有更多的发表就是自己求职的“底气”,也更容易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学生阶段,还是以学为主。当然也要统筹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如果自己以后有往行政方面或创业方面发展的打算的话,在高校承担一部分学生干部工作以后可能发展会更快一些。如果确实需要去学习国外和境外一些相对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的话,也可考虑出国或出境交流。
问:现在回想起来校园生活是否有什么最怀念或者深感遗憾之事吗?
范:我非常怀念交大美丽的校园、优秀的师资和良好的住宿条件。在交大读书时晚饭后我都会带着自行车绕校园一周,既是欣赏美景,也是锻炼身体。校园太大了,有时走累了就骑自行车。食堂离宿舍很近,非常方便,而且整洁卫生,口味也是一流。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当时同学们压力都比较大,毕业的时间也不太一样,为避免影响还未毕业的同学学习,毕业时没能跟同学们好好聚一聚,畅谈同窗友谊。好在后来学院给了我们几次团聚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
问:谈到科研,尤其是文科这种基础学科,很多时候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一蹴而就、功成名就的,而且可能一路上也不会有鲜花和掌声。那么,对于刚开始步入研究之路的人来说,要怎样克服这种艰辛和困难?您有什么样的心得?可以简单分享下您这么多年职业生涯的心得、职业成长及就业经验吗?
范:其实我感到自己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盛情难却,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初浅体会。对于刚开始步入研究之路的人来说,我个人感觉先要多与导师交流,导师们学术造诣深,生活阅历广,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除导师外,还应多听一些其他老师的课。交大大师云集,有时候老师说的某一句话就有可能启发你找到论文题目。交大高水平讲座多,有时间一定去听,千万不要以为讲座题目跟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不太相关就不去听,很多时候学术灵感就产生在这种交叉之处。可以从一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就开始读博规划,一定要以写带学,因为只有通过写作才能发现自己功力的不足。博士阶段的学习跟本科和硕士阶段不太一样,研究产出是衡量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定要敢于写和勤于写。如果一开始不知道该写什么,就从撰写综述开始,这样就会逼着自己看更多的文献,了解既往研究的成果,看出不足,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对未来发展做展望。写完论文后自己反复修改,感到自己确实力不从心的时候再请教导师。一定要敢于和乐于否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最好能找到这种感觉,过一两个月再读自己以前写的论文感觉有点low,如果找不到这种感觉就说明进步不明显。论文改好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文章的刊物投稿。大论文选题一定要有可持续发展性,最好能跟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如您所说,每个人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最好能让论文成为自己毕业后很长时间都能够持续拓展的领域,有助于自己拿到学位、获批课题和职务职称晋升,当然这里可能说得过于实际了。交大有非常好的定量研究的基础和传统,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路径和取向。前面说过,争取早发论文、多发论文,因为这是以后用人单位考评的重要指标。
问:众所周知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以发表文章、科研项目为主,除了从内在出发去寻找动力之外,如果从外在,比如说从高校或者整个社会的评价机制来看,应该怎样鼓励更多的青年人从事基础的科研工作?
范:这个问题是一个宏大甚至社会性的问题,我很可能回答不到位,只能是自己的半孔之见。其实,我觉得任何知识任何专业,你只要把它学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就能够在社会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具备超人一等的能力。比如说,CATTI一级口笔译证书较难考取,如果自己这方面能力突出的话,可考虑去考一个这样的证书,当然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现在一些高校在推行分类评价,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证书可能会成为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再比如说现在信息技术对外语学习尤其是翻译学习冲击很大,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外语能力提高到现阶段的语言智能根本达不到的水准,那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管什么时候,苦练内功是非常重要的。在苦练内功的过程中,我们也决不能忽视当代信息技术对语言学习的帮助,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勇立潮头。
问:目前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能否为在校学弟学妹们提供职业发展规划的方向?
范:我的个人意见,一是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二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参与一些学生会的工作,以便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考一些必要的证书(如教师资格证),这样去应聘会有更多的机会。四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性格,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如从政、创业或从教等)。五是多了解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六是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说不定在实习过程中就能获得相关单位的offer。职业规划一定要早,这样自己会有一个系统的准备阶段,当然也可多管齐下,让自己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问:您认为交大外院学子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在国内外局势日趋复杂的当下,如何能把自己的选择融入时代的发展中,投身于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范:当初,我们去交大报到时,一条横幅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选择了交大,你就选择了责任。道出了交大人的豪气。真的倍受鼓舞,虽是普通一员,但位卑不敢忘忧国。能够进入交大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讲过这么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觉得作为交大学子必须有这种家国情怀,更具体一点说就是要更多地了解国家和社会当前需要什么,然后围绕国家和社会的这些需求去打造和充实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这些一定要建立在自己有扎实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
问:在母校度过的时光、遇见的人总是令人一生难忘。请问您觉得,在母校锻炼的何种能力对您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最大,甚至可以说是受用一生?
范:导师让我协助他编校《科技英语学习》,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我现在从事的编辑工作影响深远。另外,导师当初精心培养我的学术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让我受益终身。因为任何一种学术范式,都不太容易永远流行,唯有逻辑思维能力为你的学术生涯永远保驾护航,成为指路明灯。
问:值此校庆到来之际,您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说的话或者是对学院的祝福吗?对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或者建议?
范:在学院历任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已经发展到一个顶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作为校友,我们倍感自豪。在校庆到来之际,诚祝学院桃李芬芳扬四海,学贯中西谱新篇!期盼学弟学妹们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优越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刻苦学习、增强本能、砥砺意志、开阔视野、贯通中西、报效祖国!
地址:中国上海东川路800号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闵行校区杨咏曼楼
邮编:200240 网址:http:
电话:021-34205664 (党政办公室) 021-34204723(教学科研办公室)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3044am永利(集团)官方网站-Official Platform